您的位置:首页 >> 实践心得

实践心得

许文盛的三农情结(独家发布)
发布时间:2013-10-17 10:31:08    点击:2911次    [关闭本页]

许文盛的三农情结

作者 林秋思

提到农村金融,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位是坐拥东北大力推广倡导资金互助社的姜柏林,一位是扎根濮阳坚持互助金融、发展社区村银行模式的许文盛。正所谓农金领域有双雄:“南有许文盛,北有姜柏林”。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号称农村金融探路先锋的许文盛和他的三农情结。许文盛,男,中共党员,现年44岁,任河南省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贷款合作社)理事长、河北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中级信贷风险管理师,是“国内首家农民互助贷款组织”—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策划和推动也是国内较为知名的农村金融实践者。曾被有关媒体评为“建国60年十大金融杰出人物”,“农村金融探路先锋”。

1969年,许文盛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黄河滩区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庄-许屯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并不宽裕。父亲身体不好,作为家中的老大,许文盛像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独立承担家务、割草放羊、下地干活、挑水做饭。在当时那个年代,对穷人家的孩子而言,能够走进校门,就是一种奢望。但是,体弱多病的父亲还是东拼西凑的送他走入了校门。刻苦学习,争取跳出龙门,是老父亲对许文盛最大的期望。果然,不孚众望,1987年18岁的许文盛考上了河南省银行学校。

1990年,许文盛从省银行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滩区农行一个基层营业所。从实习生到营业会计,从营业会计到营业所主任,许文盛凭借扎实的业务技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得似乎顺风顺水。由于善于总结和写作,1993年许文盛写成《新时期农行发展战略杂谈》,满腹豪情的憧憬着自己美好的职业未来和人生抱负。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许文盛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也改变了许文盛的一生。

1996年秋天,许文盛任职县农行习城乡营业所主任期间,家住柳屯镇官仁店村70多岁的舅老爷,因家里买拖拉机急需1万元,镇上信用社不好贷,步行四十公里找他贷款。因为当时农行有规定限制办理跨区贷款,他只能愧疚地招待老人家吃饭。没想到看着满桌饭菜,老人家却狠狠地拍着桌子说:“我来找你贷款,不是吃饭的,贷不到钱咋能吃下饭?” 他无法违反规定贷款给他,舅老爷愤然拂袖而去。。。

   看着舅老爷远去的背影,他不得不思索:弱势家庭贷款为什么这么难?传统银行为什么不愿意给农民贷款?由此他产生了“探索一种模式,解决农民贷款难”的萌芽。

   1996年在参与习城乡供销社救火过程中,许文盛被摔伤导致5级工残,并于1998年被调到市农行机关,被迫离开了基层实践。离开了基层农行,许文盛并没有放弃对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研究。8年农行基层工作的体验,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农民贷款难与银行机制、内部人道德问题等引发的收贷难和无奈。2001年,他完成了《县区农行改革论》,并毛遂自荐给农行市、省及总行。然而, 遗憾的是,90年代末适值农行经营混乱、不良贷款激增、大肆撤并农村乡镇网点、放弃农村阵地的主流时期。他的自荐行动没有得到农行高层的重视,反而带来了市区农行权贵的排挤和抵制,很多人说基层人谈什么战略,谈什么观点,甚至农行内部取消了他的评先评优资格。无奈之下,他以曾经救火导致的五级伤残获批《工残休息》,离开了被视为铁饭碗的农行,专注自己的农村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海伦.凯勒说过:“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离开农行,一度迷茫的许文盛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社科院小额信贷课题组需要一线人员配合调研,解决日益困扰扶贫社发展的拖欠问题,许文盛机缘凑巧应邀参与了课题研究。而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正是被誉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的原社科院农发所党委书记杜晓山老师,杜老师长期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研究,并将起源于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模式(GB Model)引入中国。杜老师看过《县区农行改革论》后,对许文盛这个年轻人相当赏识,说这是真正源于基层的东西,他希望许文盛坚守梦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在参与河南省易县扶贫社的风险贷款抢修中,许文盛强烈感受到:扶贫社之于农村社区排异等系列问题, 认为孟加拉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一是小额信贷虽愿意服务困难民众,比较传统银行有了巨大进步,但对于社区而言仍然是外部人,群众还款并无自发积极性和约束力;二是只贷不存瘸腿走路,离开外援无法自我生存;三是整贷零还的还款方法,仅适用商业性项目,不适合种养殖等长期性农业项目,何况实际综合利率太高;四是国人最讨厌开会,中心会议常常受到抵制;五是五户联保名存实亡,一户拖欠其他户要代他还款,圆脑袋的中国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变得狡猾起来,既然信用好还上了贷款还要再替信用不好的人还款,干脆都不还,扶贫社助贷的好心未必会得到好报; 六是扶贫社的贷款常被误为扶贫贷款,被同质于银行贷款,而扶贫贷款是不需要还的,一旦瘟疫一样传染,大面积拖欠因法不责众根本无法收回。

基于这些基本调查结论,许文盛写成了《就易县、南召调研谈小额信贷持续性发展方略》、《冲出探索中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混沌期》、《谁为发展中国三农买单?》、《农村金融改革绝不容许垄断》等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为他今后的实践探索,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004年配合社科院课题组完成调研报告《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方略》后,许文盛就找杜晓山老师商讨在濮阳建立新的实验基地,探索新方法来解决前述问题。杜老师听后很支持他的想法,但表示社科院没有钱,只能提供一部分图书支持。他马上坚决的说:“只要社科院配合我做,钱不是问题。我愿意罄尽我的家产,再找朋友们投资一些,来试验看能不能行?”。最终他和杜晓山最终达成了共识,由他先投资做起来,而后再引进国外资金。

不久之后,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对濮阳市政府发出了商函,希望在濮阳设立小额信贷实验基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005年5月21号,时任濮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国召集市金融办、银监局、民政局等部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最终达成了同意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作为社科院小额信贷实验基地在市民政局注册的共识,由此在政府层面大体确立了贷款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但是,具体注册却是困难重重。那时候,国内并没有类似的公益组织,国家法律也不允许非银行机构开展贷款业务。贷款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需要突破人们观念上的屏障,地方注册部门也是疑虑重重,生怕出事,影响政绩。时间一天天过去,许文盛心如刀割,坐立难安。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媒体。他想通过媒体的呼吁,达成他建立贷款合作社,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梦想。接下来,他不停的联系媒体,不停的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不停的写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大媒体的强烈呼吁之下,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调研之后,终于在2006年7月6号,许文盛拿到了在濮阳市民政局注册的社团登记证书。为了这个证书,许文盛忙碌了整整十八个月。

注册成功之后,他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他首先选择在自己的老家许屯村建立第一互助中心。建立互助中心需要村民认购象征“贷款权”的资格股金,但在交钱的时候,村民犹豫了。村民们害怕上当受骗,有人甚至还说这是传销。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探索出的模式,没有得到自己本村人的认可,许文盛有点心痛。明明是帮助别人的好事,为什么村民就不接受呢?困惑、不理解、委屈、无奈,种种情绪缠绕着这个过了而立之年的年轻人。

带着困惑,许文盛去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农民合作社和新青年运动的研讨会,在会上他遇到了国内著名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教授,也接触了很多大学生三农社团。这些社团的大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起来、深入农村开展支农、支教、调研活动,而且完全是义务的、自愿的。他被这些学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他看了在中国依旧有一批关心三农、关注民生的大学生,在无怨无悔的履行着作为年轻人的责任,他们意气风发、他们满腔报国热情,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于是,许文盛主动走近了这个群体,与他们交朋友、同他们谈人生、和他们聊未来。慢慢的,许文盛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他决定再次回到村里发动群众,建立群众组织。而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他同那些三农社团的大学生们一起回到了村里。

一群带着小红帽的大学生来到了村子里,偏僻的小村庄顿时沸腾了。人们从没有见过这个阵势,也没有见过这么多他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许文盛动员这些大学生们挨家挨户的给村民们讲贷款合作社的模式,自己也骑着摩托车、拿着算盘、印泥、合同到有贷款意向的村民家中办理贷款手续。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许文盛终于用自己的资金在村里发放了第一笔壹万元贷款。

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天,许屯村农民陈广恩刚刚把女儿的一门亲事退了,但他却陷入深深的忧愁中,男方家要求尽快退还几千元的彩礼。陈广恩刚刚盖了一间大瓦房,彩礼钱正好用来买材料了,要他很快拿出这笔钱实在很困难。就在一筹莫展之时,他突然想到自己是互助中心的社员,交了会费,能够贷款还钱,但他还是拿不定合作社会不会同意他这种“奇异”的贷款用途,他去问了许文盛,得到的回答是,合作社可以给他贷款,但前提是要经过严格的审贷程序。陈广恩最终得到了这笔贷款,一场乡间的纠纷,最后就这样解决了。见到了实惠,村民们慢慢相信了许文盛。在大学生们的帮助下,入社的村民越来越多,贷款客户也越来越多。

2006年8月2号,鲁河乡许屯村互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现在看来,这个互助中心作为国内最早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村银行模型,在农村金融改革领域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许屯村互助中心成立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的村落,要求成立互助中心的村子越来越多。2006年11月19日以前,合作社社已经在许屯、高庄、顾头、曹楼、龙常治5个中心开始了小额贷款业务,累放贷款110500元。许文盛还通过村级互助中心组织社员进行种子、化肥等的团购,搭建了大型经销商向农民直销的平台,压缩了中间销售环节,为社员省了不少钱。

互助中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最终赢得的了农民的信任,许文盛更加坚定了对自己模式的信心。

随着贷款客户的不断增加,许文盛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他需要建立一个团队,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来到了濮阳市人才市场。当应聘的大学生们看到每月300元的月薪时,都黯然离开了。的确,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机构没有任何盈余,没有福利、没有五险一金、只能给员工发放基本的生活补助。

从人才市场回来,许文盛来到了同村的王留锁家。王留锁是许屯村互助中心的社员,他有一个19岁的女儿,现在杭州一个服装厂打工,月工资1500元。许文盛想让她回来帮忙一起做小额信贷。王留锁听了许文盛的来意后,认为这个模式将来一定前景广阔,马上就给身在杭州的女儿王艳艳打电话。第二天他女儿回到了濮阳,许文盛就见到了这个幼稚懵懂的小女孩儿。王艳艳中专毕业,学历不高,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业务,但是许文盛却并不担心,一方面他对这个女孩儿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对他一手设计的模式有信心。从此,许文盛摩托车后座上多了一个小女孩儿,开始了寒来暑往的小额信贷工作。

冬日的豫北平原格外寒冷,中原油田的抽油机在寂静的平原上吱吱作响。两个人深夜做完贷款手续,一路艰难的走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回到分社,许文盛下了一包速冻水饺,王艳艳吃了一口就哭了,想到一个月300元的工资,一个月如此辛苦的工作,她开始后悔从杭州回来了。许文盛安慰着王艳艳,攥紧了拳头,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做好,对得起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

萧伯纳说: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它。许文盛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农业银行找不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办法,所以他创造了贷款合作社、提出了闻名全国的互助金融理念。

三个月后,寒冷散去。春日的暖阳安逸的照耀着豫北平原。随着一些贷款的逐步结清,合作社慢慢有了一点收益。许文盛第一时间提高了员工的工资,这时候许文盛的团队已经有了5个人,贷款合作社在国内外已经小有名气。

    可以说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是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农村发动群众非常困难,成本,人才缺乏、财务基本没有盈余。“农村资金活力不足,它不应该是资金的来源地,而应该是花钱的地方。”许文盛后来回忆说。这一类似“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想法,为合作社以后的发展打好了方向基础,自此合作社开始大面积扩张。

于是,2007年5月1日,合作社开始进城,在柳屯、文留两个分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分社(即濮阳县分社)。“城里资金比农村密集,合作社社资金量大了,做起业务来也有底气了,日子就好过了。”许文盛认为自己的战略布局是对的。刚开始,合作社的贷款额度在5000元以下,这根本无法满足一般农商户的贷款需求,况且5000元随便在亲戚、邻居间借一点就行了,不需要贷款,因此早期业务开展困难。进城后,合作社就开始调整策略,将最高贷款额度扩大到5万元,最终又扩大到30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社的定位也更准确、具体了,许文盛认为贷款援助对象不包括赤贫户,那些应该是低保、财政救济的对象,合作社的贷款对象应该是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主。2009年,合作社濮阳市总社成立;2010年,又相继建立清丰县、五星两个农村分社。至此,横跨两县两区、覆盖2000个行政村的的互助金融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现在看来,许文盛创造性提出的:内联外引、城乡资金相互调剂、以城市商业贷款补贴农村小额信贷、市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金融思想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的确为国内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作为国内合作社传播者之一。许文盛认为“方便获得贷款是一种基本人权”“农村金融不许垄断”“小额贷款帮助穷人是一种善举”“银行必须开到群众中间去,才有生命力”“中国人不能一味抄袭别人,必须结合国情特色探索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农民互助银行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本方向”贷款合作社被众多媒体赞誉为“准农民银行”、“破解农村金融的濮阳模式”、“独立的综合性农村建设模式”等,是与资金互助社、贫困村互助合作社并列的“新型合作金融探索的民间样本”。其模式和方法,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河南省委、宁夏自治区政协、人民银行、国务院九部委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调研组、孟加拉PSKF就业基金考察团等调研,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合作社社发展迅速,经营稳健,城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民群众通过互助金融业务获得了创业发展的机会,目前总资产突破2亿元,成立了9家分支机构,参与群众1.5万户,8年累放贷款9.1亿元,无一笔死滞,创建了全国闻名的互助金融品牌。

然而,上天似乎总爱给许文盛开玩笑。发展如火如荼的贷款合作社从2012年底开始,出现了“七年之痒”。先是培养了数年的两位得力干将因不满严苛的内控制度先后离职,然后是老客户赵留保因不堪高利贷的逼迫突然跑路,担保人为逃避担保责任,四处告黑状,导致濮阳市民政局不给办理登记证书换证手续。这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许文盛顿感心力憔悴。看着越来越混乱的资金市场以及阴晴不定的国家政策,作为一个还没有进入体制内的农村准金融组织,他没有安全感了。进入体制内,成为“合法”的金融机构,但似乎总有一面看不见的墙阻挡着,让他无法突破。许文盛感叹:“贷款合作社作为国内农村金融领域的第一批探索者、试验者,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果实。

为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许文盛又一次像创业初期那样,熬夜加班的写汇报材料、三番五次的给市领导“站岗”、苦口婆心的找有关部门协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濮阳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市政府于2013年8月25日决定成立由民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供销社、工商局参与的市政府工作组,专门解决贷款合作社换证和转制事宜。工作组成立之后高效工作,9月11号就协调有关部门办理了贷款合作社的社团登记证书换证手续。拿到登记证书的那一刻,许文盛长长的嘘了一口气:“贷款合作社1.6亿元贷款权益保住了,濮阳互助金融8年的创新实践成果保住了。”而为了这个事,许文盛和他的团队苦苦煎熬了8个月。事后,许文盛感叹道:“这8个月,至少让我少活三年!”

换证结束后,许文盛借去成都参加世界华商大会的时机,转道去了西藏。站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前,看到三步一匍匐的佛教朝拜者,许文盛想到了“信仰”二字。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对小额信贷的信仰,许文盛放弃了优越的农行工作,开始了互助金融的探索;因为对小额信贷的信仰,许文盛倾尽家财,开始了贷款合作社的注册;因为对小额信贷的信仰,许文盛在一波三折之后,依旧斗志昂扬,不断摸索。也许,贷款合作社前进的路上还会有挫折和烦恼,但在一位充满信仰的斗士面前,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全文完

后记:

    据了解许文盛的人说:“他是一个工作狂,常常半夜2点起来工作,妻子临产的的时候,他还不在身边。”的确濮阳互助金融发展到今天,许文盛功不可没。没有他的坚持和付出,就不会有互助金融的今天。也有人说:“许文盛对员工要求很苛刻,多数员工都怕他,但是他培养了一个很忠诚的团队,这一点是国内别的小额信贷机构所欠缺的。”个性十足的许文盛也许不是地方政府心中的宠儿,也不可能是同行业和谐相处的典范,但是他敢说敢做的性格以及他的成就,不得不让我们承认:这位豫北汉子是个纯爷们!

许文盛近照

 

 

Copyright © 2013-2025  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09000028号
咨询电话:0393-6633522__监督电话:0393-6633522、13103632341   网站管理
地址:濮阳市中原路与金堤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51LA统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客服